忽然切斷的關係

用不同的理由,忽然切斷重要關係。當這樣的人際模式反覆出現時,真的是「寧可玉碎,不能瓦全 」嗎?

南北朝北齊皇帝大規模殘暴屠殺元氏家族。元景皓反對堂弟為保命改姓: 「豈得棄本宗,逐他姓,大丈夫寧可玉碎,不能瓦全。 」 元景皓遭捕後不改其言,被殺時二十七歲。

以下要談的是一種偶爾會看到的特殊人際模式:一個人重覆地忽然切斷他/她(A)和一位或一群曾經走得很近的親友(B)關係。

「忽然切斷」通常是被斷絕關係者(B)的感覺,覺得莫名其妙。當事人(A)不認為自己「忽然切斷」。甚至問當事人(A)的伴侶閨密或好友,也說不出合理的解釋。

被斷絕關係者(B)的錯愕,來自長久以來和當事人(A)經歷過許多喜怒哀樂、和他/她(A)的互動沒發生需要切斷關係的重大爭執或衝突,但他/她(A)就很突然地消失或從關係中淡出。

就學階段,人際關係相對單純。切斷的關係不外乎是同學、朋友、或家人之間的關係。如果是同學朋友,不論是同班同學、社團朋友、或鄰居…等,當事人摸稜兩可的理由也許還能說服家長。如果切斷的是家人,可能是家裡長期的衝突。

成年後的人際關係更多樣:興趣嗜好、職場、社交、信仰、原生或姻親家庭…等。「忽然切斷」重點是被切斷的人(B),曾經和當事人(A)的關係良好穩定,甚至(B)曾經在她/他(A)生活中佔相當重要的地位。

互動中多少有不舒服或不滿,但沒發生類似最後一根稻草,當事人(A)需要離開這份關係的重大事件。不是因為搬遷或職務調動等外力因素,而她/他(A)就莫名其妙地遠離消失。

重覆出現的「忽然切斷」,重點是這個模式在她/他(A)的生命中重覆發生,造成人際或工作上負面的影響。重點不在這個模式有多頻繁出現。

當事人(A)可能沒看見不同群人(B)都有同樣的錯愕表情,不認為自己是重覆地「忽然切斷」。他/她(A)覺得自己離開都有充份的理由: 可能是為了愛惜羽毛,不願繼續同流合污;可能看到關係中無法改善的差異;可能覺得沒有歸屬感、不被尊重…。

不舒服、不自在的關係,任誰偶爾都有想離開的時候。但當這是個有人際負面影響的重覆模式,而她/他(A)每次用不同的冠冕堂皇理由,瞞自己,就會有問題。因為終究影響最大的,可能就是自己。

元景皓的「玉」代表自己的姓氏,是寧死不屈的自我認同。我的「玉」和「瓦」是什麼呢?

©2023颱風眼H.E.L.P.心理諮商